视焦点讯!“三君”倒在血泊中,“九月辛亥政变”使得汉帝国再无翻身的机会
来源: 顶端新闻
2023-06-24 11:55:08

“是月,太白犯房之上将,入太微”,天象异常,必有世殇,大将军窦武、太傅陈蕃素有铲除宦官之志,于是不再犹豫,定下计划。然而百密一疏,宦官们提前发难,合称“三君”的窦武、陈蕃、刘淑均因此身死,东汉统治也在宦官的把持下走向末路。“诛阉不足,送死有余,何其愚也?”真是如此吗?

一、奸臣擅权,祸乱不止


【资料图】

东汉是中国历史上宦官专权擅政最为猖獗的时期之一,从汉和帝开始,汉帝大都年幼登基,政权实际由太后掌控,而太后要倚靠自己的家族撑腰,于是外戚做大做强,皇帝们长大后自然不愿意被权臣压制,足不出户的他们唯有信任并重用宦官,以至于宦官们逐步增强自身的势力。

东汉宦官之祸,必不可能绕过梁冀和汉桓帝刘志,梁冀从父亲那里继承了大将军之位,还有妹妹临朝称制,他先后立冲、质、桓三帝,专断朝政近二十年,百僚莫敢违令,就连汉质帝也因为一句“跋扈将军”而死得不明不白。为了干掉这个大舅哥,汉桓帝煞费苦心,在如厕时和五位宦官歃血为盟,诛杀了擅权的权臣,同时也放出了新的猛兽。

汉桓帝重新掌权,跟着他的五位宦官在一日之内同被封侯,时人并称“五侯”,仗着皇帝的宠信,他们的手越伸越长,培植亲信,安插党羽,“举秀才,不知书,察孝廉,父别居。寒素清白浊如泥,高第良将怯如鸡”,造成的危害比梁冀有过之而无不及,虽然汉桓帝最后裁抑五侯,但他继续重用宦官,实际上政权还是被宦官们把持。

二、守忠秉节,党锢之祸

同士大夫们还有一身本领立身不同,宦官们对皇权的依赖性更大,然而一朝皇帝一朝臣,他们是更容易被淘汰的一批人,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,他们对皇帝卑躬屈膝,又利用皇权培植亲党,在州郡长官中安插自己的党羽,纵容亲朋侵占良田、盘剥百姓,这也导致了后来的党锢之祸和黄巾之乱的爆发,为东汉灭亡埋下了伏笔。

宦官们是残缺之人,本就被世人不齿,现在又借着皇权狐假虎威,有识之士虽然不敢把皇帝拉下马,但还是能和宦官斗一斗的,比如有“天下模楷”之称的李膺,在得知宦官张让的弟弟张朔杀害孕妇后,敢于将其正法;陈蕃以“强于犯上”闻名,无论是掌权一时的梁冀、夺回权力的汉桓帝、仗势欺人的宦官,他都得罪了一遍。

其实在黄巾之乱前,士大夫们不是没有想办法干掉宦官,其中最积极的当属合称“三君”的窦武、刘淑、陈蕃三人。“君者,言一世之所宗也”,刘淑、陈蕃就曾多次向汉桓帝上书罢斥宦官,汉桓帝不仅没有采纳,反而大肆捕杀士人,窦武则在党锢之祸中庇护士人,甚至在后来成为了谋划除掉宦官的主谋。

三、清世之志,勤身王室

陈蕃年少时便有澄清天下的志气,言曰:“大丈夫处世,当埽除天下,安事一室乎”;刘淑是宗室的贤者,“特加敬异,每有疑事,常密谘问之”;窦武之女被立为皇后,窦武自己还有拥立汉灵帝的功劳,三君若是通力合作,他们有自信能够一扫阴霾,使得汉帝国重获新生。

窦武成为大将军后,借由辅政之名,常常与太傅陈蕃定计,他们重新征召被废黜的名士,其中包括“八俊”中尚在的李膺、杜密、荀翌、朱寓等人,“于是天下雄俊,知其风旨,莫不延颈企踵,思奋其智力”,然而这群有识之士却终究倒在血泊之中。

建宁元年(168)五月,窦武率先发难,先诛杀中常侍管霸、苏康,然而正待士人继续肃清朝廷时,却遭到了窦太后的反对,中常侍曹节、王甫保住了一命。八月,侍中刘瑜再度劝窦武和陈蕃绕过窦太后行事,窦武任用亲近士人的小黄门山冰为黄门令监视宦官,搜集宦官们的罪证,打算一并按罪处理。

九月辛亥日,就在窦武认为即将功成名就时,他状告宦官的奏章被长乐宫的宦官朱瑀获悉,于是宦官们抢先一步联合起来,他们挟持灵帝、窦太后,假传诏令搜捕窦武、陈蕃等人。由于曹节、王甫持有玺书,这场政变最终由宦官大获全胜,窦武自尽被枭首,陈蕃在狱中受辱而死,刘淑也在狱中自杀。

而不忍心诛杀宦官的窦太后也没有好过到哪里,她在政变后被软禁到南宫云台,为她求情的郎中谢弼、黄门令董萌皆被处死,窦氏族人也被流放到了汉帝国最南方的日南郡比景县。在窦太后去世后,宦官们依然迁怒于她,用衣车装载她的尸体,置于城南市舍数日不得收殓,还是汉灵帝感念她的拥立之功,允许她与汉桓帝合葬于宣陵。

汉以强亡”,东汉之强,在于军武之盛,在打外族时依然能保持强悍的战斗力;而东汉之亡,则亡于内部的倾轧,“三君”虽然是其中少有的志宁社稷之才,然而窦武失在不密寡谋、陈蕃失在轻心不慎、刘淑没有明面参与却也受到牵连,眼见士人无法对抗宦官,以张角为首的黄巾军高举义旗,汉帝国离灭亡也越来越近。

关键词:

下一篇: 宋永红
上一篇: 最后一页

相关阅读